Sunday, June 29, 2008

谢国忠:一场衰退才能扼制大宗商品泡沫

中国政府宣布其1月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7.1%,为11年来的新高,美国则宣布其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3%,为 16年高点。同时,美联储对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5个百分点,为1.3%到2%。美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衰退。欧盟委员会将2008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预期降低 0.4个百分点,至1.8%,并上调通货膨胀预期0.5百分点至2.6%。美国似乎正在陷入滞胀——高通胀和低经济增长甚至停滞的并存。欧元区也为时不远了。

与之相对,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仍在大举投资。但是,他们的经济增长率在今年仍可能回落至 6.9%。而根据IMF的数据,新兴经济体在2007年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8%和7.7%。自2003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为 3.5%,但我认为今年很可能将超过 4.5%,尽管他们的本币正在升值。他们尚未陷入滞胀,但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这种情形和1970年代很相似:经济不振,通胀加速,美元贬值和油价飞涨。大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排斥这种比照。其论点在于:首先,石油如今只是经济总体的一个较小部分;其次,如今的中央银行已经学会了不应容忍通胀。我也希望事实的确如此,但却不能苟同。央行们通常把经济增长视为比控制通胀更为重要的政策优先级。他们希望能够在经济得到恢复之后,再来处理通胀的问题。他们可能会陷在这个泥泞道路上:经济可能需要时间来恢复,这使得他们在长时间内被迫容忍高通胀。结果可能和1970年代一样,只有一场严酷的经济衰退才能扼制住通胀。尽管央行如今都比30年前有经验得多,他们仍然可能重走老路。

事实上,正是央行们为今日的滞胀奠定了基础。他们担心5年之前通缩的局面重演,于是不断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这在资产市场上导致了大规模的通胀,并刺激了需求。一段时期以来,世界经济看起来非常完美:高增长和低通胀。但是资产泡沫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破灭。首先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紧接着是信贷市场,然后是全世界的股票市场,现在债券市场也出了问题。大宗商品市场将是最后破灭的一个泡沫。在其他领域的泡沫破灭中出逃的资金将涌入这一市场,引发更多的通胀。看起来,所有由中央银行们释放出来的过剩流动性,都将通过大宗商品市场转变成通胀。

如今所有的苦痛都来自于央行们所释放出的过多资金。但是,他们还指望通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来舒缓伤痛。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妙。当代经济学的缺陷就在于它对经济问题的下意识反应:放松货币供给。通常,通胀会随着经济的不振而降温。但眼下的经济周期则不同: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主要起着助燃资产价格膨胀的作用,其大规模的通胀效应被推迟了。在经济下滑时注入过多资金,只会使通胀更加严重。

美联储开始认识到通胀有失控的危险,并开始尝试通过对话沟通来引导对通胀的预期。它正在散布这样的信息:美国将在经济企稳之后迅速加息——即承诺不会让人们的财富缩水。人们得需要很大勇气来听信美联储的言论,继续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这个承诺可能会靠不住,美国经济正面临着过度消费的问题。对需求的刺激延缓了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的步伐。当美国经济回暖时,美联储的任何紧缩政策都会将经济推回衰退之中。如果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抛售美元,那么美国的通胀将陷入螺旋式失控。

中国正处于控制通胀的一个紧要关头。相较,美国所处的情势能让它更能容忍通胀。外国投资者持有着逾14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资产,几乎等于它的 GDP。通过通货膨胀使账面资产贬值,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而且,美国的低收入人群负债严重,通货膨胀将减轻大部分美国人的债务压力。中国是一个净债权国,拥有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低收入人群在中国多为净储蓄者。通货膨胀将降低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并使其储蓄贬值。这样,通胀在美国可能在政治上是受欢迎的,但在中国却绝对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中国和美国在今年同时面临通胀,但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中国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而美国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人民币肯定会是一个升值资产。为了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中国不得不严格控制资本流入。

香港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它的经济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全球的漫漫熊市将熄灭香港的增长引擎,而中国大陆对于资本的紧缩控制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同时,输入型的通胀正在侵蚀香港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香港将在今年面临巨大的经济衰退风险。

大宗商品领域是最后的泡沫,越来越多种类的金融资本将进入这个市场。在接下来两年,大宗商品的可能会形成其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当央行们意识到,要扼制通胀,就必须得以接受衰退为代价时,大宗商品的泡沫将破裂。这可能会发生在2009年年末,或者2010年年初。眼下,你仍然可以享受商品市场的炙热,购买黄金、白金、白银或其他任何有形资产,只是不要持有它们太久。

炒期货失败的五大原因

只要是有些操作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难度的获利行业,因为能长期在这个市场上稳定获利的投资者不多,成功率不到10%,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操盘新手,80%都会在3个月到一年内被淘汰掉,这是一个事实,每一个投资者对此都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了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是由于期货市场本身所引起的,而且也不可能消除这种亏损的状况,所以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我们所要关心的是究竟有哪些行为引导投资者走向了失败?我总结了一下共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在对市场知之太少的情况下,盲目的进入市场,可以说99%的投资者是在这种情况下介入市场的.这是导致亏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这个行业也和其它的行业一样,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不经历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成功的.记得我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 当时的感觉简直就是糊里糊涂,根本不知道期货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怎么开仓,更不要谈该怎样平仓了,当时主要是问经纪人,因为当时在我的印象当中他就是我的老师,听他的应该不会错,但事实是操作的并不理想,幸好我的止损观点还是强的,所以操作了一个月之后,在损失了有20%的情况,我感到这样子下去肯定不行,所以就停止了操作,进入了二个月的学习阶段. 对应的正确的方式是:在没有进入这个市场之前,先进行至少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如果你是这样做的,你失败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二,没有一个好的老师,这是导致我们失败的第二个原因.纵观各个行业,没有哪一个行业是不需要老师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有了老师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在我们遇到难关的时候老师可以给我们及时的指点,<<投机智慧> >一书里面所描写的投资大师,其中有80%是在遇到了好的老师之后从此才走上成功之路的,由此可以证明有老师的必要性. 对应的正确方式是:在真正进入市场的时候有一个好个指导老师,你随时有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他可以及时的给你指出你自已所不能发现的但是你身上存在的错误。

三,交易过度或是操作过于频繁,我认为这是导致亏损的第三大原因.交易过度表现为重仓操作,这种方法用在股票上尚还可以,但是如果用在期货上那简直就是致命的, 我遇到一个朋友,他曾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把资金增加了7倍,但是就是在这一个月的震荡行情中,所赚的钱不但全部还给了市场,而且本金也损失过半.操作过于频繁,因为这是大多数投资者所采用的操作方式,所以这是大多数投资者失败的原因,频繁操作不但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使我们的精神高度紧张,稍有不慎导致亏损更会因此使们的心态变坏,更因此错上加错. 对应的正确的操作方式:1,在建立仓位的大小上一定要尽可能的降低,至少要低于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水平,事实证明那些在期货市场长期生存并且能稳定获利的人,他们的仓位都是非常的低. 2,应尽可能的降低操作次数,要降低操作次数,那么就应该以中线操作为住,短线为辅,尽量不做日内交易的方式,这个方式一定要牢记.但是大多数交易者所采取的方式却恰恰与此相反,而是以日内交易为主,短线为辅,基本上很少中线持仓.

四,没有下止损单限制其损失,或者是下了止损单没有严格执行,结果是形同虚设.在去年的大豆牛市行情中,我遇到一个期货投资者,他当时投入的资金是二十多万,他当时的操作是做空豆子,结果是不知道止损,导致每手豆子亏损近600元每吨,二个月之后资金只剩下三万多元了,这个例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鲜淋淋的教训,这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应引以为戒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投资者也设止了止损位,但是当期货价格到了止损位的时候投资者人为的把止损位一步一步的向后移,结果等到止损出来的时候损失已经非常惨重了.这个原因也是导致投资者爆仓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应正确的操作方式: 严格止损,避免因为一次或是二次的严重亏损,而被清仓出局.

五,不敢放胆去赢.只有当我们赢利的时候,让赢利尽量的去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以前所发生的亏损,而好多投资者却是恰恰在此时相反,有了赢利却早早的平仓.在去年的大豆牛市行情启动之初,有许多投资者建好了多头仓位,但是正是由于过早的平掉了多头仓位,导致错过了一个可以获得暴利的机会. 对应正确的操作思路:该贪的时候一定在贪,不该贪的时候一定不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该贪什么时候时候不贪,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主要是要有自已的平仓依据,如果有了自已的平仓依据,这种情况便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了.有的人说要戒贪, 那么我想问一句,没有一次的大赢何以来抵销前面多次的小幅亏损。

宋鸿兵:次贷危机没有过去 警惕美国金融风险升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高峰期看似已经过去、预测美国经济年底触底、美元即将反弹的观点似乎日渐成为主流,情况果真如此吗?

其实,正在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美国全面债务危机的引爆器,美国债务高企这一结构性矛盾存在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

金融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危机发展过程大致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流动性危机。危机发生的时间段是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金融市场中一切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如次级MBS债券)及其在这些证券之上进一步衍生出的新的金融产品(如CDO)出现了严重贬值,以这些金融资产为抵押向银行以15~30倍杠杆贷款的各类基金被迫竞相变卖资产来缓解银行催债的压力。此时,大量的、同时的、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导致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凝固,至此,支付危机终于演变成为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危机反过来引发金融资产价值进一步暴跌,银行出现大量坏账。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联合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这一阶段的危机已经出现缓解。但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将持续到2011年或2012年,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将难以出现真正的复苏。

第二阶段,信用违约危机。从2008年6月起,美国正式进入了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即将出现全面危机。

第一阶段流动性危机的缓解并不意味着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得到了有效控制。信用违约掉期(CDS)有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成为像次贷危机一样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垃圾债券(Junk Bond)、资产抵押债券(ABS,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消费贷款等)、按揭抵押债券(MBS)、杠杆贷款等债务工具将出现信用违约的连环危机。

其中特别是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在未来一年内出现2到4倍的暴涨。2008年到2009年,基于这些债券信用赌博之上的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高达1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将数倍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信用违约危机的到来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金融灾难。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很可能会出现倒闭或被收购。

第三阶段,利率市场危机。

在大规模信用违约危机的剧烈震荡之下,美国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将再度出现流动性枯竭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将是对偿付能力的担忧急剧增加。

美国最大的两家政府间接担保的按揭贷款金融机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由于自有资本金超级单薄,房利美和房地美很有可能会出现重大危机,其发行的信用等级接近美国国债的债券可能出现孽息率大幅上升的危险局面,这种危机将传染60年以来被世界公认为最安全的金融资产——美国国债的信心,从而触发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金融衍生品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利率掉期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酷考验。

第四阶段,美元地位危机。

美国国债和房利美、房地美债券的信心危机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由于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和全球贸易的70%以美元结算的客观现实,美元的危机必将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根据美国次贷的利率重设高峰和美国垃圾债券违约率预测可以得出,2008年6、7、8月、2009年3月、2010年9月、2011年8月很可能是次贷危机全面升级的危险时段。其中2008年6、7、8月和2011年8月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最为剧烈。

鲜为人知的信用违约掉期

2008年6月6日,美国股市出现了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的“黑色星期五”,纽约股市暴跌394点,其幅度甚至超过了次贷危机最高峰的2007年8月。显然,次贷危机并没有结束,而是剧烈升级了。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世界金融市场中海啸级别的金融风暴已经悄然登陆,这次的主角就是现在还鲜为人知的信用违约掉期。

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长久以来,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始终面临一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持有债权的机构就会发现自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贬值。如何“剥离”和“转让”这种违约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其中,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物交割”,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卖保险的一方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买家的违约金融资产;二是“现金交割”,违约发生时,卖保险的一方以现金补齐买家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事件是双方均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一般而言,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而不久前被摩根大通收购的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就是13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对家。如果贝尔斯登真的倒闭了,将引发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雪崩,2007年的世界金融市场也许早已是一片废墟了。

问题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存在着重大的制度性缺陷,62万亿美元的规模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暴露在了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掉期完全是柜台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反复称赞信用违约掉期是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分散了美国的信用风险,并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抗风险韧性,他认为银行比政府更有动力和能力来自我监管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从而坚决反对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然而,事实是信用违约掉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枚正在嘀嗒作响的“金融定时核炸弹”,随时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安全。

信用违约掉期的另一个巨大风险是没有中央清算系统,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系统,没有准备金保证要求,没有风险对家的监控追踪,一切都是在一个不透明的圈子里,以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形式在运作,目的就是交易商们为了获得最高的收益。

与此同时,信用违约掉期早已不再是金融资产持有方为违约风险购买保险的保守范畴,它实际上已经异化为了信用保险合约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双方其实都可以与需要信用保险的金融资产毫无关系,他们赌的就是信用违约事件是否出现。这种对赌的行为和规模早已远远超出信用违约掉期设计的初衷。

垃圾债券违约率提高将放大CDS损失

目前,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其原因在于美国的垃圾债券和其他债券的违约率正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危险的乌云正在迅速聚集。美国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已经从2007年4月的1.5%迅速爬升到了2008年4月的2.1%。根据穆迪的模型,在未来一年中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暴涨近2倍,达到6.1%。不过,从美国历次的经济衰退所出现的情况看,穆迪的模型这次可能又会出现类似CDO估值的严重偏差。从历史上看,美国经济一旦进入衰退,如1991~1992年,2001年和2002年时,垃圾债券的违约率会从3%~4%的水平跳升到10%或更高。考虑到这次美国出现的危机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上两次衰退,美国经济下半年一旦进入衰退阶段,2008~2009年的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很可能会超过10%。

与上两次经济衰退截然不同的是,1991-1992年时,美国尚没有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产品,2001-2002年时,信用违约掉期的规模仅有1万亿美元,而且当时垃圾债券的比例只有8%。但这次的情况是,垃圾债券的比例在2007年已高达40%,信用违约掉期的规模更膨胀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62万亿美元。如果以2002年以来的垃圾债券平均比例来计算,大致是30%的水平,如果债券损失恢复率是50%的话,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的损失,以穆迪的模型计算大致为5000亿美元,以历史经验数据的10%的违约率来估算则会超过1万亿美元,这样的巨大损失是2007年次贷危机高峰期的2-3倍!

美联储完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已不可避免,发生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完全没有向世界投资者发出任何预警。在毫无警觉和预防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投资人势必遭受重创。

美国的巨额总债务和财政亏空是最大问题

从本质上看,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步演变成为“资产膨胀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并非事出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严重失衡以及这种失衡所造成的巨大债务问题。美国的储蓄率1984年为10.08%,此后不断下降,1995年为4.6%,2004年为1.8%,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创下1933年大萧条时代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

美国自身创造的财富已经不足以负担越来越庞大的开支,而凭借全球化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创新手段,使美国得以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储蓄以弥补自身储蓄的不足。同时也催生了美国资产价格的膨胀。另一方面,美国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创新产品使得美国老百姓可以方便和快捷地从资产增值中直接套现,房地产和其他资产增值一度成为美国人消费的“自动取款机”。在财富增值的鼓舞下,美国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不断以增加负债为代价,大胆消费,从而刺激了GDP的增长,这种现象在美国的房地产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2003年以来,美国GDP增量中,高达2/3到3/4的份额直接或间接与房地产高速发展相关。

因此,只要美国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外国储蓄就会不断涌入,美国经济就能持续增长,“资产膨胀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就可以继续维持。

但是,借助其他国家的储蓄来消费和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必然面临庞大的债务问题,在消费者实质收入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债务规模的不断膨胀以及相应巨额利息支出的负担将不可避免地压垮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的势头。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消费者将面临“自动取款机”停止工作的窘境,长期的低储蓄和负储蓄问题将浮出水面,巨额债务的支付危机将演变为信用危机,当信用危机扩散到整个资本市场,全面的债务危机也就为时不远了。

截至2006年12月,美国联邦、州、地方、商业、个人的总债务规模为48万亿美元,美国GDP规模为13万亿美元。以最低标准计算,债务利息至少为5%,而美国近年来GDP平均增加为3%。换句话说,美国一年的经济增加量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同时美国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布什政府2006年12月17日估计,用政府今后75年的预估收入来计算,政府保证将为民众提供的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联邦医疗照顾(Medicare)、铁路退休(Railroad Retirement)、矿工福利计划(Black Lung Program)等福利,将有巨额财源亏空,不足之数高达45.1万亿美元之巨。仅仅在过去4年中,财源亏空就激增67.8%。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目前还要进行旷日持久与巨大消耗的两场反恐战争。

准确地说,次贷危机只是一个引爆器,其背后的美国48万亿美元的总债务和45.1万亿美元的财政亏空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药库”。目前美联储以及欧洲、日本央行的联手海量注入流动性行为,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穷”,这些措施虽然能够暂缓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枯竭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本身的巨大债务问题。而且随着增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胀压力抬头,也将制约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范围。

如果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危机的四个阶段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第一阶段的次贷危机好比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地震;第二阶段的信用违约危机就是一场国际金融海啸;第三阶段的利率市场恐慌相当于美元危机的火山喷发;第四阶段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片衰退下的冰河期。

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在未来的几年中将面临的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国际金融市场,如何加强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部署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计划并持续进行危机的沙盘推演应该成为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转载自: 第一财经 2008年6月16日

Saturday, June 14, 2008

股神巴菲特2007年买了什么?投资传统行业

巴菲特: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

假设你在1965年以1美元购入标准普尔500指数,到2007年年末的时候,1美元会变成68.4美元。如果你把1美元交给巴菲特投资,那么到2007年底的时候,你就有拥有4008.63美元。在过去的23年里,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收益保持着年均21%的记录。

不过,巴菲特的投资并不是每年都会有21%的收益,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为11%,但仍高于标准普尔指数5.5%的收益率。纵观该公司23年的投资记录,标准普尔指数有9年出现下滑,而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史上只有一年亏损记录,那就是2001年标准普尔下跌11.9%,伯克希尔损失了6.5%。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美国信贷危机恶化全球股市出现动荡,77岁的世界首富巴菲特究竟在过去一年进行了哪些投资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坚持投资传统行业

2006年,巴菲特购买股票的总金额是92亿美元,到了2007他把这一数字翻了一番。伯克希尔公司在去年净购入的股票达到191亿美元,卖出股票的总额达到80亿美元,其中包括出售40亿美元的中国石油股票。算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个交易日,巴菲特购买了7500万美元的股票。

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里可以看到,在191亿股票中,巴菲特购买了 6080万股伯灵顿北方圣大菲铁路公司的股票,其花费达到47亿美元。他还购买了卡夫食品1.24亿股,总金额达到42亿美元。他买了富国银行8520万股,总价30亿美元。强生公司股票他买了4300万股,投入金额为27亿美元,还有45亿被分散投资到其他一些公司。

从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看,可口可乐股票市值最高,达到119亿美元,他持有的富国银行的股票为85亿美元,宝洁股票市值为68亿美元,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市值达到64亿美元。

从股票投资分布上看,巴菲特延续他一贯的投资风格,投资他所熟悉的传统产业,对于食品、日常消费品、交通运输以及银行保险业都有涉及,而且投资的企业相对集中,对于他所不熟悉的高科技等领域,这位77岁的世界首富则从不染指。

从2008年年初算起,作为美国基金投资参考指标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超过10%,初步估算,巴菲特2007年购买的股票目前的损失达到近6%,其幅度虽然小于标准普尔的跌幅,这说明股神的投资并不意味着买入之后马上赚钱。

对于自己购买股票的表现,巴菲特很少披露。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巴菲特在海外市场的收益要优于美国本土市场的投资。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和英国连锁超市TESCOSHANG都让巴菲特赚了很多钱。中国石油在他买入5年之后带来了近10倍的回报。

拒当救世主

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信贷危机恶化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曾试图向巴菲特求助,但股神对于打折的价格并未动心。事实上,巴菲特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参与了对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救助,但是那段经历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大量繁复的金融衍生品、无法弄清的资产负债表让他觉得头疼。

相对来讲,巴菲特对于垃圾债券倒是情有独钟。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巴菲特购买了32亿高收益率的债券,他认为即使在信贷危机的背景下,这些债券反而是安全的。此外,伯克希尔持有的公司债券在去年从69亿美元增加到95亿美元。巴菲特认为,随着信贷危机的深入,债券市场的机会正在显现。

对于2008年度股票市场,巴菲特似乎还在观望。在最近回答CNBC记者提问的时候,他指出现在的股票并不便宜。巴菲特说:“从整体讲,股票价格没有泡沫,但是市场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现在要做到就是准备好迎接市场的波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18

谢国忠:全球股市崩盘,滞胀将至

(2008年2月4日谢国忠博客文章)眼下,全球股票市场已经崩盘,许多人将此归咎于美国的衰退。不错,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全球银行资本损失引起的流动性萎缩。当商业银行向央行借贷,货币就被“创造”出来。过去几年,全世界的银行在信贷扩张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它们劲头十足地扩张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从而向全球金融系统注入了数量巨大的流动性。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利润只是会计上的幻觉。银行一直靠一些废纸来博取收益,所以,现在的损失不过是抵消昨日高估的利润。虚假的利润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高估。当资本金减少,银行就不得不卖掉资产,付给央行现金以还债。当虚假的货币消失,全球资产价格也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央行再怎么降低利率,也无法让这个过程逆转。

沪市仍高估100%

从香港说起。面对全球流动性波动,香港市场总是比较脆弱。香港的希望基于13 亿中国人来购物的梦想,但事实上却依赖于国际资金。当全球银行紧缩资金,香港市场就会受到重创。投资者通过对冲基金两面下注,导致了市场波动,却不能根本改变市场价格。当银行抽出资金,资产价格会发生调整,以适应更低的流动性水平。1998 年香港市场曾经崩溃,当时很多人怪罪对冲基金,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日本银行机构因为本土损失而撤回资金。现在,历史又重演了。我想强调的是,目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2007 年8 月,恒生指数还在2万点以下,随着散户追随那些突然出现的“股神”而涌进市场,这一指数猛冲到了3 万点。相对于一年前的情况,现在的指数水平是相当合理的。从市净率来看,港股一点也不便宜。香港市场还有一个风险,那就是保证金交易。许多散户投资者都是在2007 年10 月保证金借入最多的时候涌入市场的,而当市场衰退,追缴保证金就会带来卖出的压力。正是同一批投资者,还是用借来的钱,推动了香港高昂的楼市。我担心,未来几个月香港经济会因为股市和楼市的衰退而受到重创。

由于A 股和H 股价差拉大,A 股市场也已经开始调整。以中国石油为例,1月22 日其在香港以9.61 港元收市,在上海则是26.18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上海的价格比香港高出193%。这个巨大且越来越宽的价格鸿沟,正在损害上海投机者的信心。我相信,虽然已经有所调整,上海市场还是被高估了100%。不过,经历上一轮调整后,中国的股评家们将会抛出其他理由来鼓励投机者。其最主要的论点是,中国与众不同。他们会要求投资者对价差抱着 “一直朝前走,不要朝两边看”的态度。中国有13 亿人,其中大概有数千万是易于轻信的,只要股评家们能让这些人相信他们,这个泡沫就能持续到北京奥运会以后。现在的调整只是屋顶上的风波,真正着陆还要等到奥运会开完。

美国不必救市

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如此庞大,其变化足以影响到真实经济。因此,各国政府和央行必须对市场风暴做出回应。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成了市场的人质。为了应对亚洲股市崩溃,美联储1月22日将基准利率削减了75个基点。美国政府也提出1450 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方案,其中主要是对家庭和企业的退税。这些动作不可谓不大,但不足以阻止经济衰退或熊市的到来。相反,美国的这些政策将导致其经济进入两到三年的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比方说,2%的GDP 增长,伴随着4%的通货膨胀。通过货币市场,滞胀还将扩散到欧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可能更高一些,大概是6%- 6.5%的增长率(过去三年是7.5%),但一样会有高通货膨胀。总而言之,未来两年最大的投资决策就是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论证,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价格最终总是等于货币供给除以商品服务销售额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经济学家通常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会改变,因为人们的行为模式在一两年内是稳定的。对发达经济而言,这个假设正确,但在发展中经济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例如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发生显著改变,即使政策没有变化,单单心理变化就能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让事情更复杂的是资产市场和真实经济对货币的争夺。因为政府不把资产价格计算进CPI 中,货币增加首先会抬升资产价格,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高资产价格、低通货膨胀。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最终高资产价格将引发高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当通胀预期增加,人们不再愿意持有货币,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进而更推动通货膨胀。在纳斯达克兴起和“911”之后,美联储将利率降到1%并保持了很长时间,这是全球资产泡沫及目前信贷危机的根源。华尔街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努力把资产膨胀变成消费者可用的钞票,这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迫使美联储提高利率。而高利率让资产泡沫破灭,然后就是所有这些滑稽的信贷产品的崩盘。对于这个过程,降低利率也无力回天,美联储的低政策利率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增加需求。全球银行的资本在流失,它们必须保留相当于资产规模8%的资本金,每失去1美元的资本金,就得缩减12美元的资产。次贷危机中,所有银行累计损失了1000亿美元,照此计算其资产规模减少了1.2万亿美元。

未来,次贷、信用卡、车贷可能还会带来1000亿美元损失。全球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的缩水是无法避免的,也不应该避免。银行在不真实的利润中扩张得太大,我们看到的这一切只是回归正常。当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正常,世界各地的资产价格也将回归。美联储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伪战争,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战斗,这是市场力量在起作用。

尽管很多人在谈论恐慌性抛售,但资产价格仅仅是在接近其真实水平而已。当然,经验证明,只要给美国人钱,他们就会花掉,这次也不能指望相反的情况。政府刺激经济的资金将在 2008 年春季释放,到三季度经济将稳定下来。财政刺激能在短期内支撑经济,但从长期看,它只会让问题更复杂。美国不是花得太少,而是花得太多。

对美国经济而言,衰退正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与之作战从长期来看只会适得其反。美国总是期待经济增长。一般来说这是好事,因为对增长的信心能刺激人们成为企业家,而企业家的生产行为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文化的负面效果是容易导致刺激过度。现在的衰退说白了是在为过去“借来的增长”还债,在这个意义上,市场是公正无私的。但是,决策者们却将衰退视为不能接受,一定要采取刺激措施去抗拒它。市场总是会对不现实的行为进行惩罚,美国货币和财政刺激的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和疲软的美元。

更多的刺激措施还会出台。美国政府会在2008 年末启动一个更大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这些刺激措施可能通过拉长调整过程而减少短期的痛苦,但其成本是高通货膨胀。有些人说经济疲软将压低通货膨胀,我对此表示怀疑。现在,通货膨胀已经是全球性现象了。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美元的疲软,美国正在进口通货膨胀。进一步说,需求疲软对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将被生产率下降部分抵消。而美联储和联邦政府的刺激措施将令局面更加恶化。上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就曾经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其后果即是贸易赤字缩小、美元贬值,二者都会推动通货膨胀。

全球通胀路径

美国的滞胀将会影响到其他经济体,欧元区尤其危险。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和高速货币增长带来了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欧洲央行保持着紧缩的货币政策。欧元成了美元之外备选的储备货币。当全球央行都把部分储备转换为欧元,它们就引入了美联储向欧元区释放的流动性。

面对当前的金融乱局,欧洲央行仍然坚持不变,因为其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坚实的。但到2008 年中,人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欧元区也面临一场衰退。作为欧洲增长发动机的那些国家——比如德国——都是出口导向的,欧元的强势正对它们造成伤害。

2008 年上半年,欧元还将继续走高,最终将导致欧元区增长动力丧失。2008年欧洲央行会被迫降低利率,然后欧元就会变弱。这会打开欧元区阻止通货膨胀的最后一道闸门,该地区也将经历两年左右通货膨胀高于增长率的情形。但相对美国,欧元区滞胀不会那么严重。日本早已进入衰退,不过其通货膨胀不大可能再上升。日本就像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导体,每当别的地方发生情况,立刻就传到日本。其重要之处在于,它是利差交易的资金来源。如果投机者对全球经济看好,他们就以 0.5%的利率借入日元,然后买进像欧元、澳元这样利率更高的货币,在看空的时候则进行相反的交易。日元价值和人们对世界经济的感觉同步波动,这种风险偏好的最佳指标就是欧元-日元比率。这个比率从四年前的大概100升到了2007 年将近170 的峰值,现在则是155——这显示,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偏好仍相当高。

新兴经济体早已经历了颇高且上升的通货膨胀。中国和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胶着于5%到10%之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仍然是强劲的,与之前惊人的速度相比是慢了一点,但放在历史上看还是相当高的。造成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这种“脱钩”的主要原因,是前者的高额外汇储备。虽然它们的出口增长在 2008 年将放缓,但还是有足够的货币来支撑投资。要预测它们的通货膨胀率是否会超过GDP增长率,现在为时尚早。但是,等美元在2009 年探底之后,这些经济体也会进入温和的滞胀期。经济脱钩并不会延伸到金融领域,因为这些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中有大量的国际资金,它们也将面临萎缩的全球流动性。

上面的分析让全球通货膨胀问题生动起来。其大致是说,各国央行在低通货膨胀时期放出了太多货币,这些货币进入资产市场并导致通货膨胀,但央行不接受它们的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劲的资产市场引起强劲的需求增长和超长的通货膨胀,当央行为了对付通胀而紧缩货币,资产价格就会下跌;而由于资产紧缩引发需求疲软,央行不愿减少货币供给以控制通胀,从而它们过去放出的货币将变成通货膨胀;最终,昨日的资产膨胀变成了今天的CPI 通胀。

虽然通货膨胀率很高,世界各地的债券收益率还是相当低,因为投资者相信需求疲软会拉低通货膨胀。他们很可能是错的。等滞胀景象变得明显,债券收益率会急剧上升,那时债券就值得买了。为应对低且还在下降的短期利率,人们应该持有现金。而那些愿意承担风险购买债券的人,将会赚到大钱。

来源: 作者:谢国忠 发布时间:2008-02-07

10年投资理念:少看盘莫后悔成功希望在眼前

一个有着十几年投资经历的老股民。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深深地感到,投资的成功,关键是心态。

但要在变化万千的证券市场上保持良好的心态,说说容易,要做到确实不易。特别是股市的大幅波动,更容易让人心态失衡,烦恼、急躁。

所以,良好的心态,还需要良好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配合。

第一、视野广

投资股市看起来是买卖股票,但股市是同整个经济密切相关的。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证券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逐步接轨,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宽、放远。如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去年到今年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就可见一斑。如果我们目光不放远,只盯着眼前的因素,就很有可能吃苦头。由此可见,视野广,是投资的重要法宝。

第二、骑白马

股市投资,说到底,还是价值投资。所以,无论股市风云变幻,只要你拿住的是有价值、有发展潜力的白马股,心中就不会慌。例如,不论是"530",还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大跌,像贵州茅台、中金黄金这样的股票不跌反涨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骑上真正的白马,投资者是不用过分担心系统性风险的。

第三、少看盘

从笔者的经验看,投资者若经常看盘,很容易把心态搞坏。因为股价的上下波动,往往是一些庄家为了其需要而操纵的结果。为了拿到筹码,有些股票会出现大幅下跌。为了出货,又会出现大幅拉升。所以,只要你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和理念,你就不必天天看盘而把心情搞坏,以至于迷失方向。

第四、莫后悔

大多数投资者无论是买进也好,卖出也好,时常会感到遗憾。如果卖出的股票涨了,特别是大涨,更会后悔莫及,这往往会导致在今后的投资中进行错误的选择。我觉得,无论买卖股票,一定要记住千万莫后悔。对卖了的股票,要忘记是什么价卖的。对买了套牢的股票,要冷静分析原因何在。如果认为是市场的错误,可以逢低补差。如果是自己错了,要及时止损。

第五、不贪婪

做股票,一定要适时而入,适时而出。其实,每个股票都有其价值,股价应该是围绕着价值而波动。所以,所谓适时,也就是看价格是否偏离价值。当股票价格远离价值时,就是适时买进卖出的好机会。所以,对投资者来说,当你看到价格远离价值被高估时,一定要及时出局。在这中间,不贪婪是很重要的。例如去年10月份大盘蓝筹股涨势如虹,已经远离价值区间,也就脱离了价值投资的范畴。此时我们绝对不能贪婪,死抱不放,而是应该适时而出,等待价格再次回落到价值区。以笔者经验看,一般来说,股票短时期涨了20%-30%以上,投资者就应该采取逐步抛出的方法。反之,就应该逐步加仓。